贱士穷愁殆万端,幸随所遇即能安。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随遇而安

唐·白居易

贱士穷愁殆万端,幸随所遇即能安。

老龟岂羡方行辙,骐骥方知远路难。

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还。

作者及朝代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卒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与元稹并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诗魔”和“诗王”。

作者简介

白居易一生仕途坎坷,早年因避乱迁居江南,后入朝为官,曾任翰林学士、左拾遗等职,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的社会功能,反对骈文浮华,追求语言的平易近人,白居易的诗歌在唐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译文

卑微的士人愁苦万端,幸好能随遇而安,老龟哪会羡慕方行的车轮,骏马才知道远路的艰难,夜深人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明月而归。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白居易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随遇而安的态度,首句“贱士穷愁殆万端”描绘了诗人身处卑微地位,愁苦万端的境遇;次句“幸随所遇即能安”则表达了诗人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心态,后两句通过老龟与骐骥的对比,以及夜深人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的情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淡泊名利、超脱物外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白居易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与超脱,诗人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将老龟与骐骥、夜深人静与水寒鱼不食等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境,这种意境既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洞察,又展现了他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豁达情怀,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白居易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人生的种种困境,诗人没有沉沦沮丧,而是以一种豁达超脱的心态去面对,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随遇而安、淡泊名利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这种思想境界不仅体现了诗人个人的高尚品质,也反映了唐代士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普遍心态和价值取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