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石消磨会当尽,太行突兀乃可移。全诗是什么?

春秋97个月前

诗词原文

精卫词

唐·王建

花鸟饶名酒,竹风清晚楼。

还持金殿烛,送君出城陬。

试扫清风明月影,何如天下万人愁。

劫石消磨会当尽,太行突兀乃可移。

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作者及朝代

王建(约767年—约830年),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出身寒微,早年曾寓居荆州,为荆南节度使张弘靖幕僚,后游历四方,与张籍友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晚年退居咸阳郊野,生活贫困而常有吏治之思,王建一生创作甚丰,今存诗卷约800余首,有《王司马集》。

作者简介

王建是唐代著名的乐府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反映社会现实、民生疾苦著称,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深沉,他的乐府诗风格独特,既有对民间疾苦的深刻描绘,也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刻画,展现了其丰富的艺术才华和深厚的人文关怀。

译文

花鸟环绕着美酒,竹影摇曳在清风晚楼。

我手持着金殿的烛光,送你走出城陬。

试着清扫那清风明月下的影子,又怎能比得上天下万人的忧愁?

即便是经历了无数劫难的顽石也会消磨殆尽,太行山那样突兀的高山才可能移动。

你不见吗?西山之上,衔木填海的精卫鸟众多,而喜鹊、燕子却自得其乐地筑巢安居。

释义

本诗通过对比花鸟名酒、清风明月的宁静美好与天下万人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改变现状的渴望。“劫石消磨会当尽,太行突兀乃可移”两句,以夸张的手法强调了改变现状的艰难与决心,寓意着只有付出极大的努力和坚持,才有可能改变那些看似不可能改变的事情。

赏析

这首诗以精卫填海的典故为引子,通过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深刻揭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对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前两句描绘了花鸟名酒、竹风清楼的宁静美好,与后文提到的天下万人的忧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而“劫石消磨会当尽,太行突兀乃可移”两句,则以其独特的想象力和坚定的信念,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挑战的精神风貌,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王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有关,唐代中后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百姓生活困苦,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王建深感忧虑,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来唤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反思,在这首诗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精卫填海的典故,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改变现状的艰难与决心,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社会变革的期望与信念。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