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亭慈竹笋穿篱,野店蒲萄枝上架。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鹧鸪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宋·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

邮亭慈竹笋穿篱,野店蒲萄枝上架。

柳陌东风送客归,故将别泪和酒倾。

歌声渐断人归去,落花乱点春衫袖。

作者及朝代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作者简介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译文

平原上开满了荠菜花,春雨过后,新耕的土地上落下了群鸦,邮亭旁慈竹的嫩笋穿过了篱笆,野店上葡萄树的枝条横斜着搭上了支架。

东风吹拂着柳枝仿佛在送客归去,我姑且将离别的泪水与酒混合在一起饮下,歌声渐渐断了,人也离去了,只剩下落花随风飘落,杂乱地落在我的春衫袖上。

释义

这首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上阕前两句写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后两句写词人进入山村后所见的景象,描绘出一幅春日山村图,下阕写惜别之情,借景抒情,并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全词写景状物,围绕词人游鹅湖时的所见所感,用笔细腻,意境优美,充满诗意,形象生动,展现了词人高超的艺术才能。

赏析

这首词上阕头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寥寥几笔,就把一幅春意盎然的农村风景画勾勒了出来,三、四两句“邮亭慈竹笋穿篱,野店蒲萄枝上架”,词人笔下的邮亭、野店、慈竹、葡萄,都带有他游历四方时所常见的南方乡村特点,而春雨后的竹笋蓬勃生长和葡萄枝蔓高高架起,又透露出春天的勃勃生机,词人描绘这幅画面,是用以衬托自己的落寞情怀。

下阕则着重抒情,起句“柳陌东风送客归”,点明离别。“故将别泪和酒倾”,写难舍难分之情,以将别泪和酒倾出表现之,感情真挚动人。“歌声渐断人归去”一句极写惜别之情。“歌声渐断”说明词人伫立时间已久,直到所送之人已走远了,闻声不见其人,仍然伫立,足见惜别之情深。“落花乱点春衫袖”一句是写词人伫立时间长,直到落花沾满了衣袖而自己仍浑然不觉的情景,进一步表现词人对离人的难舍难分和自己内心的伤悲。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辛弃疾游鹅湖时,蓦然触动了他心怀家国之愁、兴亡之感,而发思古之幽情,创作的一首游春词,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万物更新的春天,却感到愁苦万千,悲愤难禁,是因为他心系祖国,志在恢复中原,但朝廷昏聩,奸佞当道,词人被排挤罢官,壮志难酬,忧心如焚,因而这首词中也就充满了低沉之调。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