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照镜见白发
唐·张九龄
衰颜冉冉临清镜,华发萧萧倚素屏。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作者简介
张九龄(678年—740年),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朝开元年间名相,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臣,他自幼聪敏好学,七岁能文,唐玄宗即位后,他迁右拾遗,因直言敢谏,得玄宗赏识,累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后因李林甫谗言而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张九龄告老还乡,不久病逝于曲江私第,终年六十三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文献,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其著作《曲江集》20卷传世,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之一,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人物。
译文
我日渐衰老的面容对着清澈的镜子,稀疏的白发依傍着洁白的屏风。
不知道这明亮的镜子里,什么地方染上了秋天的白霜?
释义
“衰颜冉冉临清镜”描述了诗人面对明镜时,看到自己日渐衰老的面容;“华发萧萧倚素屏”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稀疏的白发靠在洁白的屏风旁,形象地表现了岁月的无情和人生的衰老。“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以秋霜比喻白发,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无奈与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深刻感慨,前两句通过“衰颜”和“华发”的描绘,生动地刻画了诗人的衰老形象,而“清镜”和“素屏”则作为背景,更加突出了这种衰老的凄凉感,后两句以秋霜比喻白发,既形象又富有诗意,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张九龄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已经历了仕途的起伏和人生的沧桑,对岁月流逝和人生易老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面对明镜时,他看到了自己日渐衰老的面容和稀疏的白发,不禁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照镜见白发》,这首诗不仅表达了他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感慨,也反映了他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张九龄的《照镜见白发》是一首充满感慨和哲理的佳作,它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生易老的深刻感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