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的意思及出处

小编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恨别

唐·杜甫

洛邑春光尽,瀍河柳色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

垂老病已困,去乡心更切。

南登灞陵岸,回首望秦川。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杜甫(712年-770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洛邑的春光已经消逝,瀍河两岸的柳树却呈现出嫩绿的新色,为官漂泊的生活就像走在曲折蜿蜒、重重叠叠的山路上一样艰难,想要归隐山林却恨没有万重山峦可以阻隔尘世,我已年老且疾病缠身,离开家乡的心情更加迫切,当我登上灞陵岸边向南眺望时,忍不住频频回首,深情地凝望着遥远的秦川大地。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去的无奈,首联描绘了春天的景色,但诗人却无心欣赏,因为他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颔联以“宦游何啻路九折”比喻仕途的艰难曲折,而“归卧恨无山万重”则表达了诗人想要归隐却无山可避的遗憾,颈联写自己年老多病,更加渴望回到家乡,尾联通过登高远望,表达了对家乡的无限眷恋。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无法归去的无奈,颔联的比喻生动贴切,既表现了仕途的艰难,又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写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登高远望的情景,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当时,杜甫为了躲避战乱,四处漂泊,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和无法归去的无奈,他也通过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表达了对仕途的厌倦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杜甫个人的情感经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