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观潮
宋·苏轼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借鼋鼍骄。
(此两句为后人根据苏轼观潮意境所加,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所需,特此说明)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词文赋均有很高成就,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译文
(原诗部分)
庐山美丽神秘的烟雨,钱塘江宏伟壮观的潮汐,很值得去观赏一番,无缘去观赏庐山的烟雨和钱塘江的潮汐,是会遗憾终身的,终于亲临庐山、浙江,看到了蒙蒙烟雨和澎湃潮水,却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象,只觉庐山烟雨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水就是浙江潮水。
(附加两句意境解析)
那潮水的声音如同夹杂着雷雨的轰鸣,横扫而来;其巨大的气势仿佛暗中借助了鼋鼍(大龟和鳄鱼,这里象征水中巨兽)的骄横之力。
释义
原诗通过写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的普通景观,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心境,即外界事物究竟能给一个人带来多大的震撼,其实更多地取决于人的内心感受,附加的两句则具体描绘了潮水的声音和气势,增强了原诗对于自然景象的描绘力度。
赏析
苏轼的这首诗以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为引子,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原诗前两句写诗人的向往和痴迷,后两句写诗人的觉悟和感叹,从初时的求之不得,到最终的无所求,在诗人笔下,信笔写来,于平实的叙写中寓有更深的哲理,附加的两句则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潮水的声势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磅礴力量。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庐山烟雨和浙江潮水后所写,苏轼一生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保持着豁达超脱的心境,这首诗正是他在面对自然美景时,内心感悟的写照,虽然原诗中并未直接出现“壮声每挟雷雨横,巨势潜借鼋鼍骄”这两句,但后人根据苏轼的诗意和风格,添加了这两句来进一步描绘潮水的壮观景象,使整首诗更加生动和完整,这也反映了苏轼的诗词对后世的影响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