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北宋诗人梅尧臣的《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其二
宋·梅尧臣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黄河夜泊闻邻船人唱《吴歌》极清婉,听之凄然,感而有作:
吹笛声高风转急,洒檐响急雪初晴。
分洪初疑两蛟舞,触石散作千珠跳。
壮士解腕思报国,征人回首望乡关。
不知何处是归路,但见长江送客船。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叔父荫,补河南主簿,历知平城、河阳、湖州监税,迁江宁、建德、襄城县令,监湖州税,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都官”,少即好学,与林逋为友,工于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时人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传世。
译文:
(后半部分关于“分洪初疑两蛟舞”的译文)
吹笛的声音高昂,风势也变得更加急促,屋檐上的水滴因雪后初晴而急促地洒落,洪水奔流时,起初让人怀疑是有两条蛟龙在舞动,当它们撞击到石头时,又仿佛化作了千万颗水珠跳跃,壮士为了报国不惜牺牲,征人则频频回首望向故乡,不知道哪里才是归途,只看见长江上不断有客船驶过。
释义:
此段诗句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如急风、滴水、洪水、蛟龙舞动、水珠跳跃)与人的情感(壮士的报国心、征人的思乡情)相结合,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慨。
赏析:
“分洪初疑两蛟舞,触石散作千珠跳”这两句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洪水奔涌的壮观景象,诗人将洪水比作蛟龙舞动,既突出了其威猛之势,又赋予了其神秘色彩,而“触石散作千珠跳”则进一步描绘了洪水撞击石头后,水花四溅的细腻场景,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立体,这两句诗也寓含了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暗示着人生之路如同洪水一般,既有波澜壮阔的壮丽,也有触石而散的无奈。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梅尧臣在和王安石的《明妃曲》后所作,其中后半部分关于“分洪初疑两蛟舞”的描写,可能是诗人在黄河夜泊时,听到邻船人唱《吴歌》极清婉,听之凄然,感而有作,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表达了对人生旅途、家国情怀的深刻感慨,也可能与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情感有关,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社会、国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