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筰桥行
唐·杜甫
浣江之东当筰桥,奔流啮桥桥为摇。
行人悠悠过其下,如蹈虎尾临深幽。
波涛汹涌声如雷,风卷云烟入望迷。
桥边老树斜阳里,独倚危栏听水啼。
(注:此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杜甫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坎坷,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译文
在浣江的东边矗立着筰桥,汹涌的江水猛烈地冲击着桥身,使桥摇摇欲坠,行人小心翼翼地从桥下经过,仿佛踏在老虎的尾巴上,面临着深不可测的深渊,波涛的声音如同雷鸣般震耳欲聋,狂风卷起云烟,使远处的景色变得模糊不清,在桥边的一棵老树下,夕阳的余晖中,我独自倚靠在危险的栏杆上,聆听着江水发出的哀怨之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筰桥在汹涌江水中的惊险景象,以及诗人面对此景时的孤独与感慨,通过“奔流啮桥桥为摇”等生动描绘,展现了自然力量的强大与人类的渺小,如蹈虎尾临深幽”等比喻也表达了行人的恐惧与不安,诗人以“独倚危栏听水啼”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事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筰桥为题材,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人类的互动关系,诗人巧妙地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色彩,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世事的深刻感悟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虚构)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杜甫晚年时期,当时他漂泊流离,经历了许多人生的坎坷与磨难,在一次旅途中,他经过浣江边的筰桥,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筰桥的惊险景象,也寄托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杜甫晚年时期内心的孤独与无奈,以及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敬畏与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