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述怀
唐·吕温
早忝授经闻博约,晚羞同俗陷浮华。
金鞍忽散还家去,玉箸应啼别恨加。
梁苑春归花尽落,隋堤柳色绿如纱。
前时共醉今何处,独倚阑干日又斜。
作者及朝代
作者:吕温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吕温(771年-811年),字和叔,一字灵均,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出身河东吕氏,是东晋宰相吕颐浩之后,吕温自幼聪颖好学,文采飞扬,早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尚书郎等职,他一生致力于文学与政治,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柳宗元、刘禹锡等人交谊深厚,诗文创作颇丰,有《吕和叔集》传世,吕温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思想深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早年有幸被授以经书传授之职,听闻博大的学问与简约的道理;
晚年却羞愧自己与世俗同流合污,陷入了浮华之中。
如同金鞍突然散落,我辞官归家;
家中的妻子想必正以泪洗面,离别之恨难以言表。
梁苑的春天已经过去,花儿都已落尽;
隋堤上的柳树却绿意盎然,如同轻纱一般。
曾经一同畅饮的朋友们如今身在何方?
我独自倚靠在栏杆上,看着夕阳西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吕温对自己早年致力于学问、晚年却陷入世俗浮华的自省与感慨,首联“早忝授经闻博约,晚羞同俗陷浮华”直接点题,对比鲜明,既表达了对早年求学时光的怀念,也流露出对晚年未能坚守本心的羞愧,颔联通过“金鞍忽散还家去”的意象,暗示了诗人辞官归隐的决定,以及“玉箸应啼别恨加”对家人的思念与不舍,颈联描绘了梁苑春归花落、隋堤柳绿如纱的景象,既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寓含了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尾联则通过“前时共醉今何处”的设问,表达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以及“独倚阑干日又斜”的孤独与无奈。
赏析
这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吕温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首联的对比,既体现了诗人对学问的热爱与追求,也反映了他对世俗浮华的反思与批判,颔联的“金鞍忽散”与“玉箸应啼”,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描绘,也寓含了对家庭与社会的责任感,颈联的自然景象描绘,既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尾联的设问与独倚栏杆的形象,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整首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创作于吕温晚年辞官归隐之后,吕温一生仕途坎坷,早年虽才华横溢,但因卷入政治斗争而多次被贬,晚年他深感仕途无望,遂辞官归隐,过上了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这首诗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岁月的回顾与反思,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期待,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吕温对学问的热爱、对世俗的批判、对家庭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