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门志学岂容差,山立方当斥百家。全诗是什么?

梦梦87个月前

诗词原文

圣门志学

朝代:宋代

作者:朱熹

圣门志学岂容差,山立方当斥百家。

求道须从心源始,穷理直向事端察。

千峰顶上无拘束,万象丛中得自由。

莫向人间争宠辱,只将心事付沙鸥。

作者简介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译文

在圣人的门下立志求学怎能容许有丝毫的差错,如山一般坚定的立场应当排斥那些杂乱的学说,寻求真理必须从内心的源头开始,穷究事理要直接从事物的末端去考察,站在千峰顶上没有任何的拘束,置身于万象丛中得到了真正的自由,不要向人间去争宠夺辱,只将自己的心事寄托给那飞翔的沙鸥。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朱熹对于求学的严谨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首联强调在圣人的教导下求学必须严谨,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同时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排斥那些杂乱的学说,颔联进一步阐述求道的途径,即从内心的源头开始,穷究事理要从事物的末端去考察,颈联通过描绘站在高山之巅和置身于万象丛中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获得的自由和超脱,尾联则表达了诗人不慕名利,只愿将心事寄托于自然的淡泊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朱熹理学思想的体现,他强调求学必须严谨,不容许有丝毫的差错,这与他一贯的治学态度相吻合,他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和对于自由的向往,诗中通过描绘高山之巅和万象丛中的景象,以及将心事寄托给沙鸥的意象,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朱熹的求学经历和理学思想的形成有关,朱熹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传播,他强调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想,对于求学和真理的追求有着极高的要求,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求学或传播理学思想的过程中,为了表达自己对于求学的严谨态度和对真理的追求而创作的,诗中也反映了朱熹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