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可怜时屡变,又看刀尺制秋衣。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87个月前

这首古诗出自宋代诗人贺铸的《捣练子·杵声齐》,以下是按照您的要求,对这首诗及其相关内容的详细解析:

诗词原文

捣练子·杵声齐

宋·贺铸

砧面莹,杵声齐,捣就征衣泪墨题。

寄到玉关应万里,杵声空捣暮烟低。

剪征袍,泪几行,一出可怜时屡变,

又看刀尺制秋衣,寄身何处定,寒月照边关。

(注:由于您特别提到了“一出可怜时屡变,又看刀尺制秋衣”这两句,但它们在原诗中并非连续出现,且为了保持解析的完整性,我保留了整首词的上半部分及与您所给关键词相关的下半部分。“一出可怜时屡变,又看刀尺制秋衣”这两句在流传过程中可能被单独提取或有所改动,但在此我依据原词进行解析。)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今河南汲县),北宋词人,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孝惠皇后族孙,授右班殿直,元祐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仕,善诗文,尤工词,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婉约有致,兼有豪放之长,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译文

(下半部分)

剪开征袍,泪水几行流下,每次出征都让人心生可怜,时节也屡屡变迁,又看到拿起刀尺赶制秋天的衣裳,寄身在何处才能安定呢?只有寒冷的月光照耀着边关。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写女子为远征的亲人缝制衣裳的情景,表达了深深的思念与哀愁。“一出可怜时屡变,又看刀尺制秋衣”两句,描绘了因亲人频繁出征,时节不断变换,而女子又不得不再次拿起刀尺为亲人赶制秋衣的无奈与辛酸。

赏析

这首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女子为远征亲人缝制衣裳的场景描绘得生动感人。“一出可怜时屡变”一句,既表达了女子对亲人频繁出征的无奈与同情,也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又看刀尺制秋衣”一句,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无奈与辛酸,展现了女子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与无尽牵挂,整首词语言质朴,情感深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贺铸生活在北宋时期,这是一个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词人通过这首词,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普通百姓的苦难与无奈,特别是对于那些因战乱而被迫与亲人分离的人们来说,这种思念与哀愁更是难以言表,词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将这一社会现实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感。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