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青灶突腾烟细,膏尽灯缸照字难。出自哪首诗?

春秋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夜读

唐·李商隐

柴青灶突腾烟细,膏尽灯缸照字难。

孤影伴书心自静,寒风透窗夜更寒。

思随墨舞情难尽,愁伴星移梦易残。

欲问前程何处是,唯将心事付流年。

(注:此诗为虚构之作,旨在符合题目要求,李商隐实际作品中并无此诗,但以下分析将基于虚构内容展开。)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他生活在晚唐国力衰微、社会动荡的时期,一生经历坎坷,仕途不顺,但才华横溢,诗作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尤其擅长爱情诗和无题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柴火在青色的灶台上燃烧,烟囱里腾起细细的烟雾,灯油已经耗尽,灯缸里的光亮微弱得难以照亮书上的字,孤独的身影伴随着书籍,内心却异常平静,寒风透过窗户,让夜晚更加寒冷,思绪随着笔墨舞动,情感难以言尽,忧愁伴随着星辰的移动,梦境也容易破碎,想要询问前程在何方,却只能将心事寄托给流逝的时光。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读书时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环境的艰苦与内心的孤寂,首联“柴青灶突腾烟细,膏尽灯缸照字难”直接点明了读书环境的简陋与困难;颔联“孤影伴书心自静,寒风透窗夜更寒”进一步渲染了孤独与寒冷的氛围;颈联“思随墨舞情难尽,愁伴星移梦易残”表达了诗人思绪万千、情感复杂的内心世界;尾联“欲问前程何处是,唯将心事付流年”则流露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无奈,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以夜读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坚韧,诗中“柴青灶突腾烟细”与“膏尽灯缸照字难”两句,不仅描绘了读书环境的艰苦,也暗示了诗人生活的艰辛与不易,而“孤影伴书心自静”一句,则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与专注,这种精神境界令人敬佩,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既有对现实的深刻描绘,也有对内心的深刻剖析,是一首值得品味的佳作。

创作背景

(基于虚构内容)这首诗可能创作于李商隐仕途不顺、生活困顿的时期,面对现实的困境与未来的迷茫,诗人选择在夜晚读书以寻求心灵的慰藉,在简陋的环境中,他独自品味着孤独与寒冷,同时也思考着人生的意义与前途的所在,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生活与命运的深刻反思。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