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书斋偶感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笔健乍临新获帖,手生重理旧传琴。
墨香染袖心先醉,弦动随风意自深。
书卷多情陪日月,琴音有韵伴晨昏。
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水音。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之一,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作清新脱俗,富有哲理;书法则自创“板桥体”,别具一格;绘画擅长竹石,笔墨酣畅淋漓,深受后人喜爱。
译文
刚拿起笔来,因为临摹了新获得的字帖,感觉笔触有力;又因为许久未弹,重新整理起那传承已久的古琴,墨水的香气染上了衣袖,心中已先自陶醉;琴弦随风而动,意境深远,书卷多情地陪伴着日月更迭,琴音有节奏地伴随着晨昏交替,这其中的真意谁能理解呢?只能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聆听那潺潺的水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书斋中沉浸于书法、音乐与阅读的情景,通过“笔健乍临新获帖”与“手生重理旧传琴”两句,展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持,以及在学习新知的同时不忘重温旧学的态度,后两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文化氛围,表达了诗人对书斋生活的沉醉与享受。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书斋生活的闲适与高雅,首联“笔健乍临新获帖,手生重理旧传琴”直接点题,既展示了诗人对书法与音乐的热爱,又体现了其不断进取、不忘初心的精神,颔联“墨香染袖心先醉,弦动随风意自深”通过嗅觉与听觉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世界,颈联“书卷多情陪日月,琴音有韵伴晨昏”则进一步强调了书斋生活的美好与充实,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独坐幽篁听水音”则以反问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觅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创作于郑板桥晚年时期,此时他已功成名就,但内心却更加向往一种淡泊名利、回归自然的生活,书斋作为他精神世界的避风港,承载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坚守,在这首诗中,郑板桥通过描绘自己在书斋中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这种宁静生活的珍视与享受,他也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