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山居即事
宋·王安石
雨过闲田地,重重落叶秋。
晚云随客散,新月逐人归。
我移胡床坐庭下,幅巾半脱筇枝横。
南邻捣药夜,愁杀独眠人。
作者及朝代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追赠太傅,绍圣元年(1094年),获谥“文”,故后世称王文公。
译文
雨后的田野显得格外空旷,落叶层层叠叠地堆积在秋天的道路上,傍晚的云彩随着客人散去,新月跟随着我回到了家中,我把胡床移到庭院下坐着,头巾半脱,手杖随意地横放在一旁,南边邻居家传来捣药的声音,让这独自睡眠的人愁绪满怀。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前两句通过雨后的田野和落叶,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氛围,后两句则通过诗人的动作和周围的声音,展现出他内心的平静与孤独。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宁静,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前两句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营造出一种秋日的萧瑟与宁静,后两句则通过诗人的动作和周围的声音,进一步展现了山居生活的闲适与孤独。“我移胡床坐庭下,幅巾半脱筇枝横”一句,生动地描绘了诗人随意自在的生活态度,同时也透露出他内心的平静与淡泊,而“南邻捣药夜,愁杀独眠人”一句,则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在山居期间所作,当时,他因政治上的失意而隐居山林,过着一种闲适自在的生活,在这首诗中,他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与向往,同时也透露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与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得这首诗具有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