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风谁遣撼斗柄,便觉春色来江城。的意思及出处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春归

宋·项安世

天风谁遣撼斗柄,便觉春色来江城。

柳眼初醒桃欲笑,东君已自整行旌。

作者及朝代

作者:项安世(1129年—1208年),字平父(一作平甫),号平庵,南宋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南宋著名学者、文学家、官吏、理学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兼权工部侍郎、礼部侍郎,项安世于《左传》、《周易》诸经皆有见解,著有《周易玩辞》十六卷、《项氏家说》、《平庵悔稿》等。

作者简介

项安世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尤深于《左传》、《周易》,他一生仕途较为顺畅,曾任多个要职,对南宋的政治、文化有重要影响,项安世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流畅,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

译文

是谁派遣天风摇动了北斗的斗柄,让人立刻感觉到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了江城,柳树仿佛刚刚醒来,嫩绿的柳芽如同眼睛一般,桃花也似乎即将绽放,露出笑容,春天的主宰——东君(春神),已经整顿好行装,准备开始他的旅程。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天风撼动斗柄、春色降临江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期待,诗中“柳眼初醒桃欲笑”一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东君已自整行旌”则暗示了春天的到来是必然的,春神已经做好准备,引领着春天的脚步。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的景象,诗人通过“天风撼斗柄”这一富有想象力的描绘,巧妙地引出了春天的到来,使得全诗充满了浓厚的诗意和浪漫色彩,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柳树和桃花赋予了生命,使得它们仿佛也在期待着春天的到来,诗人以“东君已自整行旌”一句,将春天的到来与春神的行动联系起来,使得全诗的主题更加鲜明突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有关,在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诗人依然保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春天作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季节,自然成为了诗人表达喜悦和期待的重要主题,通过这首诗,诗人不仅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和期待,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首诗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才华和敏锐。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