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来不肯通名姓,熟视吾庐为破颜。的释义

春秋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访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另增句

客来不肯通名姓,熟视吾庐为破颜。(此句为后人根据意境添加,非贾岛原诗内容,但为解析需要,特此说明)

(注:由于“客来不肯通名姓,熟视吾庐为破颜”并非贾岛原诗中的句子,以下解析将主要围绕贾岛原诗《访隐者不遇》进行,同时尝试将增句融入整体意境中进行适当解读。)

作者简介

贾岛,唐代著名诗人,字浪仙,人称“贾浪仙”,他一生仕途坎坷,曾做过长江主簿等小官,晚年出家为僧,法号无本,贾岛的诗风清奇僻苦,以苦吟著称,对后世有一定影响,他的诗作多写荒凉枯寂之境,擅长五律,以铸字炼句取胜,刻意求工,往往给人以新奇之感。

译文

(原诗部分)

在松树下询问童子,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

只知道他就在这座山中,但云雾缭绕,不知他具体在何处。

(增句部分)

有客人来访却不肯通报姓名,只是默默地注视着我那简陋的屋舍,脸上露出了一丝笑意。

释义

原诗通过描述诗人寻访隐者未遇的情景,展现了隐者超脱尘世、行踪不定的生活状态,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增句则通过描绘一位不速之客的到访,以及他对简陋屋舍的注视和微笑,暗示了访客或许对主人的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有所感悟和欣赏。

赏析

贾岛的《访隐者不遇》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而著称,诗人通过询问童子得知隐者采药未归,而隐者所在之处又云雾缭绕,难以寻觅,这不仅描绘了隐者生活的神秘莫测,也反映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增句“客来不肯通名姓,熟视吾庐为破颜”则通过一位访客的视角,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在表达隐逸主题的同时,也展现了主人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对访客的影响和启示。

创作背景

贾岛创作《访隐者不遇》的具体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他的生平经历和诗歌风格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他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寻访隐者以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时所作,诗人通过描绘隐者的生活状态和自己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而增句“客来不肯通名姓,熟视吾庐为破颜”则可能是后人根据贾岛诗歌的意境和风格,为了丰富诗歌内容和深化主题而添加的。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