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村行
宋·王禹偁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漠漠川云昏佛塔,涓涓野水入农畴。
作者及朝代
王禹偁(954年-1001年),字元之,济州钜野(今山东省巨野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进士,历任右拾遗、左司谏、知制诰、翰林学士,敢于直言讽谏,因此屡受贬谪,真宗即位,召还,复知制诰,后贬知黄州,又迁蕲州,病卒于任,王禹偁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驱,文学韩愈、柳宗元,诗崇杜甫、白居易,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平易,著有《小畜集》。
译文
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路旁的野菊已初放黄花,任由马匹自由地行走,悠然地欣赏这秋天的野趣,傍晚秋声万壑起,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棠梨的落叶红得像胭脂,香气扑鼻的荞麦花白如雪,广漠的云烟渐渐笼罩佛塔,田野的溪水潺潺流入农田。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日骑马行经山野所见的景色,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宁静与美丽,以及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愉悦。
赏析
这首诗以村行为线索,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赞美,首联写马穿山径,菊初黄,点明时间和地点,同时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颔联通过“万壑有声”与“数峰无语”的对比,生动地表现了山谷的幽静和山峰的沉稳,颈联以棠梨叶落和荞麦花开为描写对象,色彩鲜明,香气扑鼻,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容,尾联则通过“漠漠川云”和“涓涓野水”的描绘,将读者的视线引向更远的田野和天空,使整首诗的意境更加开阔。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禹偁在贬谪期间所作,面对仕途的挫折和人生的坎坷,诗人选择到乡村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在秋日的一个傍晚,他骑着马儿穿行在山间小路,眼前的自然风光触动了他的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田园风情的诗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同时也体会到了他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坚韧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