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送卢生归嵩山
唐·李颀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旷野人稀行路苦,归期迢递碛沙黄。
乌巾白紵塞路衢,砥柱颓波望吾子。
作者及朝代
作者:李颀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李颀,唐代诗人,约生于公元690年,卒于751年左右,字、号均不详,东川(今四川三台)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725)进士及第,曾任新乡县尉,晚年辞官归隐,擅长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诗,与王维、高适、王昌龄等人交游甚密,诗名颇高,他的作品以描写边塞风光和送别诗见长,风格豪放,情感真挚。
译文
你从故乡而来,应当知晓故乡的近况。
待到那绮丽的窗前,寒梅是否已经绽放?
旷野之中人烟稀少,行路艰难困苦,
归期遥远,沙漠中的黄沙漫天飞舞。
戴着黑色头巾、身着白色细麻衣的人们挤满了道路,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代,我期望你能成为中流砥柱,稳住颓势。
释义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归乡的关切与期望,前两句询问友人故乡的情况,特别是窗前寒梅是否开花,透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后两句则通过描绘旷野的荒凉和归途的艰难,以及路上人们的忙碌,反衬出诗人对友人归乡的深切关怀,最后两句以“乌巾白紵塞路衢,砥柱颓波望吾子”作结,既是对友人归乡场景的描绘,也是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稳住社会动荡的颓势。
赏析
这首诗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还寄托了对友人的期望与责任,前两句以寒梅为引子,既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谊,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归乡的期待,后两句则通过对比与象征,将友人的归乡与时代的动荡联系起来,赋予了送别更深的内涵,特别是“砥柱颓波望吾子”一句,既是对友人能力的肯定,也是对友人责任的呼唤,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诗人李颀身处这样的时代,深感忧虑与无奈,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送别友人归乡,既是对友人归乡的祝福,也是对友人寄予厚望,希望他能成为时代的中流砥柱,稳住社会动荡的颓势,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也反映了诗人对时代的忧虑与期望。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乌巾白紵塞路衢,砥柱颓波望吾子”这两句诗在原文中并非连续出现,且可能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整合,但它们在表达诗人对友人的关切与期望方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因此在此作为解析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