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公相视叹才难,一士卧云谁挽起?的意思及出处

风云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挽李宣慰

宋·刘克庄

诸公相视叹才难,一士卧云谁挽起?

壮志未随黄发去,寒心曾见白旗来。

雕虫小技儿男子,斫轮老手大匠才。

空有遗编传海内,何人为立墓碑苔?

作者及朝代

作者:刘克庄(1187年—1269年)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刘克庄,字潜夫,号后村,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文学家、诗人、词人、书法家,与陆游、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齐名,被誉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他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深沉婉约之作,在词坛上,他也有很高的成就,是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之一。

译文

各位大人们相互看着,都感叹人才难得,那位隐居在云中的高士,又有谁能将他请出山来呢?

他的壮志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逝,他曾亲眼见过敌军的白旗,心中充满了寒意。

那些雕虫小技不过是小儿科的把戏,而他才是真正的行家里手,技艺高超。

如今只留下他的著作在海内流传,又有谁能为他立下墓碑,不让青苔覆盖呢?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隐居的高士(李宣慰),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和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首联“诸公相视叹才难,一士卧云谁挽起?”直接点出主题,即人才难得,而隐居的高士更是难以被发掘和重用,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对比和赞美,突出了李宣慰的才华和壮志,以及他对时局的深刻认识,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李宣慰身后寂寞无名的遗憾和惋惜。

赏析

这首诗在表达上采用了对比和象征的手法,使得情感更加深沉和丰富,首联的“诸公相视叹才难”与“一士卧云谁挽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才的难得和隐居者的孤独,颔联和颈联则通过具体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李宣慰的才华和壮志,以及他对时局的深刻洞察,尾联则以遗憾和惋惜的口吻,表达了对李宣慰身后寂寞无名的同情和感慨,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刘克庄为悼念一位名叫李宣慰的隐士而作的,李宣慰是一位才华横溢但隐居不仕的高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刘克庄在得知李宣慰去世后,深感惋惜和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缅怀他,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李宣慰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和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无奈。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挽李宣慰》是一首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的佳作,它不仅表达了对人才的珍视和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也展现了刘克庄作为南宋著名文学家的深厚功底和卓越才华。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