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题画竹
宋·苏轼
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
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我欲图之置斋壁,世无顾陆善丹青。
人间何处求颜柳,只有前村醉老翁。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美食家,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译文
我不需要将竹子裁制成鸣凤管,也不需要截作钓鱼竿,当千花百草凋零之后,它独自在雪中傲然挺立,供人们欣赏,竹子曾追逐东风拂过舞筵,在乐游春苑中度过断肠的天日,怎么肯在清冷的秋日到来时,还带着斜阳和秋蝉的余韵呢?我想要画一幅竹子挂在书斋的墙壁上,但世间却没有像顾恺之、陆探微那样擅长绘画的丹青妙手,人间到哪里去寻找像颜真卿、柳公权那样的书法大家呢?只有前村那位醉醺醺的老翁,或许还能懂得这份雅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高洁与坚韧,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诗人也借竹子抒发了自己对世间缺乏真正艺术人才的感慨,诗中“我欲图之置斋壁,世无顾陆善丹青”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想要将竹子画下来挂在书斋墙壁上的愿望,但遗憾的是世间缺乏像顾恺之、陆探微那样擅长绘画的艺术家。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竹子的独特魅力和诗人的深厚情感,诗中“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两句,以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竹子在严寒中的坚韧和高洁,表达了诗人对竹子的赞美之情。“我欲图之置斋壁,世无顾陆善丹青”两句,则巧妙地借用了历史上著名的画家顾恺之和陆探微的名字,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缺乏真正艺术人才的感慨和无奈,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有对竹子的赞美,也有对世事的感慨,充分展现了苏轼的文学才华和艺术修养。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观赏一幅竹子画作后所写,当时,苏轼对竹子的高洁和坚韧深感敬佩,想要将这份情感通过画作表达出来,他深知世间缺乏真正擅长绘画的艺术家,因此发出了“世无顾陆善丹青”的感慨,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苏轼对竹子的喜爱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当时艺术界的看法和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