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金代元好问的《木庵老人画墨竹二首·其一》,全诗如下:
木庵老人画墨竹二首·其一
金·元好问
老木苍藤玉笋长,
樊川诗句营丘画,
尽在先生拄杖边。
作者及朝代
作者:元好问(1190年-1257年)
朝代:金代
作者简介
元好问是金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他学识渊博,诗文兼擅,是金元之际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的作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译文
古老的树木和苍翠的藤蔓间,玉笋般的竹子茁壮成长,樊川的诗句与营丘的画作,全都蕴含在先生(指木庵老人)的拄杖旁边。
释义
老木苍藤玉笋长:形容画中老树苍藤环绕,竹笋般的新竹茁壮成长。
樊川诗句:指唐代诗人杜牧(号樊川)的诗句,这里借指优美的诗文。
营丘画:指北宋画家李成(营丘人)的画作,以其山水画著称,这里借指精湛的画艺。
尽在先生拄杖边:形容木庵老人的画作和诗文都蕴含在他的生活与创作之中,通过他的拄杖(象征其生活与创作的工具)得以展现。
赏析
这首诗是对木庵老人画墨竹的赞美之作,诗人通过“老木苍藤玉笋长”的描绘,展现了画中竹子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借“樊川诗句营丘画”来赞誉木庵老人的艺术成就,认为其画作与诗文都达到了极高的境界,最后一句“尽在先生拄杖边”则巧妙地将木庵老人的生活与创作融为一体,表达了对其艺术造诣和生活态度的敬佩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元好问对木庵老人画作的欣赏有关,木庵老人是金代的一位画家,以画墨竹著称,元好问在观赏其画作后,深感其艺术魅力,于是写下这首诗来赞美木庵老人的艺术成就,这首诗也反映了元好问对文学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对优秀艺术家的尊重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