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阅藏经忘岁月,时临阁帖杂真行。全诗是什么?

小星139个月前

诗词原文

禅意

唐·皎然

日阅藏经忘岁月,时临阁帖杂真行。

禅心不语胜千言,悟境何须问浅深。

古寺钟声传远近,清溪流水伴幽林。

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云自在心。

作者简介

皎然,唐代著名诗僧,俗姓谢,字清昼,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是南朝文学家谢灵运的十世孙,早年曾从事诗歌创作,后出家为僧,与颜真卿、韦应物、灵澈等人有交往,诗名颇盛,皎然的诗歌多写山水田园和佛家禅理,风格清丽闲淡,为唐代诗僧中的佼佼者。

译文

每天阅读佛经,忘记了岁月的流逝;时常临摹阁帖,真书与行书杂糅其间,禅心深沉无需多言,胜过千言万语;悟道的境界,又何必去追问深浅呢?古寺的钟声传向远近,清澈的溪水伴随着幽静的树林,这其中的真正含义谁能理解呢?只有那孤云自由自在地飘荡在我的心间。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阅读佛经、临摹书法、聆听钟声、观赏自然等日常活动,展现了其内心的禅意与悟境,首联“日阅藏经忘岁月,时临阁帖杂真行”直接点题,表达了诗人沉浸在佛经与书法中的忘我境界;颔联“禅心不语胜千言,悟境何须问浅深”进一步阐述了禅心与悟境的内涵,强调禅意的深沉与悟道的自然;颈联“古寺钟声传远近,清溪流水伴幽林”则以自然景象烘托出禅意的清幽与深远;尾联“此中真意谁能解,唯有孤云自在心”则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真谛的独到理解,以及追求心灵自由的境界。

赏析

这首诗以禅意为核心,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超脱,首联与颔联通过“阅经”、“临帖”等具体行为,表现了诗人对佛法的虔诚与对艺术的热爱,忘岁月”、“胜千言”等词语,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宁静,颈联以自然景象为喻,进一步烘托出禅意的清幽与深远,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幽静的古寺与清澈的溪流之中,尾联则以“孤云自在心”作为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禅意真谛的独到理解,以及追求心灵自由的崇高境界,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佳作。

创作背景

皎然作为一位诗僧,其诗歌创作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这首诗可能是在他隐居山林、潜心修行期间所作,在幽静的环境中,诗人通过阅读佛经、临摹书法等方式,不断领悟佛法的真谛,同时也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正是他内心感悟与情感体验的真实写照,展现了他在修行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与精神追求。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