羹釜带鳞烹白小,蓬门和蔓系黄团。的释义

生辉11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村居杂兴

朝代:清代

作者:郑板桥

蓬门和蔓系黄团,羹釜带鳞烹白小。

村舍炊烟晚未收,竹篱茅舍自清幽。

作者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他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以诗书画三绝著称于世,郑板桥的诗清新脱俗,多描写民间疾苦和自然风光,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其书法隶、楷、行、草皆擅,自创“六分半书”,别具一格;画作则擅长兰竹石,笔墨纵横,挥洒自如,被誉为“扬州八怪”中的杰出代表。

译文

蓬草编织的门边,藤蔓缠绕着金黄的南瓜(黄团,此处借指南瓜,因南瓜形状团圆且色黄),锅里的羹汤正煮着带着鳞片的鱼(白小,通常指小鱼,如白条鱼),还有那些细小的白虾,傍晚时分,村舍的炊烟还未散去,竹篱笆围起的茅屋里,自有一番清幽宁静。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宁静与质朴,通过“蓬门”、“蔓系黄团”、“羹釜带鳞烹白小”等细节,展现了乡村人家简单而自足的生活状态,炊烟袅袅,竹篱茅舍,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意境。

赏析

郑板桥此诗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生动的乡村生活画卷,前两句“蓬门和蔓系黄团,羹釜带鳞烹白小”直接描绘了乡村人家的日常生活场景,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简朴,又透露出一种自给自足的满足感,后两句“村舍炊烟晚未收,竹篱茅舍自清幽”则进一步渲染了乡村的宁静与清幽,炊烟与竹篱茅舍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创作背景

郑板桥一生坎坷,早年家境贫寒,后虽为官,但仕途不顺,晚年辞官归隐,过着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生活,这首诗很可能是他在归隐乡村期间,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通过描绘乡村的宁静与美好,表达了他对世俗名利的超脱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反映了郑板桥作为一位文人墨客,对乡村文化的深厚情感和对自然美的敏锐感知。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