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的释义

生辉46个月前

这首诗词出自宋代诗人陈与义的《秋日》,具体原文如下:

秋日

宋·陈与义

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影汀。

世事已随流水去,闲情犹傍落花扃。

芦花也解头先白,不为秋风早易惊。

作者简介

陈与义(1090年—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词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三宗”之一,著有《简斋集》,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早年曾受到苏轼等人的赏识,但仕途坎坷,经历了北宋末年的战乱和南宋初年的动荡,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江西诗派的严谨,又有自己的创新,尤其在战乱时期,他的诗歌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译文

寂寞的柴门没有关紧,细小的槐花点缀着空旷的庭院,半床月光下,秋虫的叫声显得凄凉而病态,万里寒云之上,大雁的影子映照在江边的沙洲上,世间的纷扰已经像流水一样逝去,但闲适的情感仍然伴随着落花,就连芦花也懂得先白其头,不是因为秋风早来而轻易感到惊恐。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闲适,首联“寂寞柴门不彻扃,槐花细细糁空庭”描绘了诗人居所的冷清与槐花的细腻,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郁的氛围,颔联“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影汀”进一步通过月光、秋虫和大雁等意象,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远方的思念,颈联“世事已随流水去,闲情犹傍落花扃”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往世事的淡然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尾联“芦花也解头先白,不为秋风早易惊”则以芦花自喻,表达了诗人面对人生变迁的从容与坚韧。

赏析

这首诗以秋日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诗人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得诗歌既有画面感又富有深意,诗人还通过对比与象征等手法,使得诗歌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富有韵味,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陈与义作为江西诗派杰出代表的艺术才华。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初年,当时诗人正身处战乱之中,国家动荡不安,个人命运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绘秋日庭院的景象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寂寞与闲适,他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出自然景象的宁静与美好;他又通过对比与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自己对过往世事的淡然与对未来的期许,整首诗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