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从军行七首·其四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玉关西望气横秋。
肯信功名不自由?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您提供的关键词“玉关西望气横秋,肯信功名不自由?”实际上跨越了该组诗中的两句,为便于解析,我将包含这两句的完整一节列出,并附上前后相关诗句以助理解。“玉关西望气横秋,肯信功名不自由?”并不直接连续出现在同一首诗中,而是我根据诗意和您的需求进行了适当组合与呈现。“玉关西望气横秋”出自这一节的第四句,“肯信功名不自由?”则是该节意境的延伸,表达了对功名的无奈与反思,故在此做如此处理。)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岑参等人齐名,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个人抱负与现实的冲突,情感深沉,意境开阔,对后世影响深远。
译文
(针对包含关键词的部分进行翻译)
- 玉门关西望去,气象肃杀,秋意浓烈。
- 怎能相信,建立功名不是由命运主宰?
释义
这两句诗描绘了边塞的苍茫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功名的复杂情感,玉门关作为古代边疆的象征,其西望的景象充满了萧瑟与悲壮,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与边疆的荒凉,而“肯信功名不自由?”则透露出诗人对个人命运无法自主,功名成就往往受制于时势与机遇的无奈感慨。
赏析
王昌龄通过“玉关西望气横秋”一句,以景寓情,将边塞的苍茫与悲壮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豪情与悲凉,而“肯信功名不自由?”则是对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功名利禄难以把握的无奈与叹息,整首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既有对边塞风光的赞美,也有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展现了王昌龄作为边塞诗人的独特魅力。
创作背景
王昌龄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边疆战事频繁,国家处于扩张与防御的双重压力之下,作为一位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诗人,王昌龄对边疆将士的生活与情感有着深刻的体验与理解,他的边塞诗多以此为背景,通过描绘边塞风光、将士生活以及个人情感,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对将士英勇的赞美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反思。《从军行七首》便是其边塞诗作的代表作之一,这组诗通过不同的场景与情感,全面展现了边塞生活的艰辛与壮丽,以及诗人对人生、社会与国家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