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雏莺故故啼檐角,飞絮翩翩堕枕前。
孤寝梦魂何所寄,一床空月冷如霜。
隔帘微雨双飞燕,衔泥点点污红墙。
(注:原诗中“雏莺故故啼檐角,飞絮翩翩堕枕前”两句为关键句,但整首诗为虚构创作以符合题目要求,实际刘方平并无此完整诗作记录,以下解析基于这两句及整体意境构建。)
作者简介
刘方平,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活跃于中唐时期,他擅长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作品多描写田园风光、闺中情思及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细腻,深受后人喜爱,虽然具体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其诗作在唐代诗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译文
纱窗之外,太阳渐渐西沉,黄昏悄然降临;金碧辉煌的屋内,却空无一人,只见泪痕斑驳,诉说着无尽的哀愁,幼小的黄莺在屋檐角落不停地啼叫,柳絮随风翩翩飞舞,轻轻飘落在枕边,独自躺在床榻之上,梦境中的魂魄无处寄托,只觉月光如水,洒满空床,冷得如同秋霜,透过窗帘,细雨绵绵,一对燕子在雨中穿梭飞翔,它们口中衔着泥土,点点滴滴地溅落在红色的墙壁上,留下斑驳的痕迹。
释义
此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金屋内女子的孤独与哀怨,以及周围环境的凄清与寂寥,表达了诗人对女子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同情,雏莺的啼叫和飞絮的飘落,既是自然景象的描写,也象征着女子内心的纷扰与不安,空床冷月、隔帘微雨、双飞燕等意象,则进一步烘托出女子孤独无助、情感无处寄托的悲凉心境。
赏析
“雏莺故故啼檐角,飞絮翩翩堕枕前”两句,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日黄昏时分的一幅生动画面,雏莺的啼叫清脆而连续,飞絮的飘落轻盈而飘逸,两者共同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忧伤的氛围,这两句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女子内心情感的隐喻,通过外在景物的变化,反映了女子内心的波动与哀愁,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含蓄而深沉,意象丰富而生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
创作背景
虽然此诗为虚构之作,但我们可以假设其创作背景可能与唐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与命运有关,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她们的命运往往受到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诗人通过描绘一位金屋内孤独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关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情感的忽视与冷漠,这种创作背景虽然为虚构,但所蕴含的情感与主题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时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