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式微
唐·王维
知公能容贱子狂,请赋式微之二章。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王维出身河东王氏,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第,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存诗约400首。
译文
深知您能够宽容我这卑贱之人的狂妄,请允许我吟咏《式微》的第二篇章。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露水中劳碌!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了君主,何必还在泥浆中奔波!
释义
这首诗是王维借用《诗经·邶风》中的《式微》篇,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以及自己虽身处困境但仍坚守节操的志向。《式微》原诗是表达劳役者对统治者不满的情绪,而王维在这里则是借其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赏析
王维此诗,以“知公能容贱子狂”开篇,既表达了对友人的尊敬与感激,又展现了自己不拘小节的性格,他借用《式微》的句式,以天黑不归的意象,隐喻自己身处困境、无法归隐的无奈与苦楚,但在这无奈之中,又透露出一种对君主的忠诚与对理想的坚守,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显得深沉而复杂。
王维的诗歌,往往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这首诗也不例外,通过简洁明快的语言,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与无奈,让人在品味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与思想深度。
创作背景
王维生活在唐代中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虽然王维曾一度得到朝廷的重用,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的仕途也遭遇了重大的挫折,在这段时期,王维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逐渐加深,同时也更加珍视那些能够理解和支持自己的友人,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既是王维对友人感激之情的表达,也是对自己身处困境、坚守节操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