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附加句,非原诗内容,但符合关键词意境)
荣名挽公公不住,东皋归去栽花忙。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译文
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我衣,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附加句译文)
荣耀的名声也留不住公公(此处可理解为诗人自己或某位长辈),他毅然决然地回到东边的田园去,忙着栽种花草。
释义
原诗主要描绘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的劳动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和世俗名利的厌倦,附加句则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名利的超脱态度。
赏析
这首诗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自然的语言,描写了田园生活的美好和诗人归隐后的心境,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种豆、除草、归家的日常劳作,展现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自然、对劳动的热爱,附加句“荣名挽公公不住,东皋归去栽花忙”更是将这种超脱和热爱推向了高潮,使整首诗的主题更加鲜明和深刻。
创作背景
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诗人对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深感不满,于是选择了归隐田园的生活方式,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逃避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和宁静,诗人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也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
注意:附加句“荣名挽公公不住,东皋归去栽花忙”并非原诗内容,而是根据关键词“荣名挽公公不住,东皋归去栽花忙”所创作的意境句,用于配合题目要求,在解析时,已将其与原诗内容进行了适当区分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