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教子诗
宋·邵雍
幼学及时儿识字,官租先众吏无权。
家传礼法崇三代,身致功名付两贤。
自笑余生何所事,心无挂碍得安闲。
儿孙王谢堂前燕,又见秋风几度还。
作者简介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北宋哲学家、易学家、史学家,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后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辉县),少有志,读书苏门山,刻苦为学,游河南,因葬父于伊水之上,遂遂为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北宋仁宗嘉祐及神宗熙宁中,先后被召授官,皆不赴,与司马光、吕公著等从游甚密,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年六十七,赠秘书省著作郎,元丰中赐谥康节,有《皇极经世》《伊川击壤集》等。
译文
孩子们在幼年时期就应及时开始学习识字,
缴纳官租时,官吏们也不得滥用职权。
家中传承的是崇尚三代(夏、商、周)的礼法,
个人的功名则寄托在两个贤能的子孙身上。
我自笑余生还有什么事情可做呢?
心中没有牵挂和阻碍,得以安享清闲。
儿孙们如同王谢堂前的燕子,
又见到了几度秋风的吹拂。
释义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邵雍对子孙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家族传统和功名的看法,首句强调幼年学习的重要性,次句则表明在缴纳官租等事务中应公正无私,三、四句则表达了家族礼法的传承和对子孙功名的期望,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自己安享清闲的心境,以及对子孙后代的祝福。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邵雍对子孙教育的重视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首句“幼学及时儿识字”强调了幼年学习的重要性,体现了邵雍对教育的重视,次句“官租先众吏无权”则表明在缴纳官租等事务中应公正无私,体现了邵雍的公正和廉洁,三、四句则通过家族礼法的传承和对子孙功名的期望,展现了邵雍对家族荣誉的珍视,后两句则表达了作者自己安享清闲的心境,以及对子孙后代的祝福,体现了邵雍的豁达和乐观。
创作背景
邵雍生活在北宋中期,这是一个社会相对稳定、文化繁荣的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社会问题也逐渐浮现,邵雍作为一位哲学家和史学家,对这些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子孙教育的重视和对家族传统的坚守,既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是对自己人生哲学的体现,通过这首诗,邵雍希望子孙们能够继承家族传统,努力学习,成为有用之才,同时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一颗豁达乐观的心态,安享清闲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