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牵经引礼人谁听,是古非今世共憎。
百国群书争比附,一朝新法忽纷更。
海疆天险今无恃,民力财源日见绌。
寄语当涂执政者,莫教还似昔人盲。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总领事等职,亲身经历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重大历史事件,黄遵宪的诗作多反映现实,主张“我手写我口”,是“诗界革命”的旗帜性人物之一。
译文
引经据典、讲究礼法的人现在还有谁听呢?那些只知颂扬古代、非议当今的人被世人共同憎恶,各国的学说和书籍都在争相附会,一朝之间新的法令却忽然纷纷更改,海疆的天险如今已无法依靠,民力和财源也日益枯竭,寄语那些当权的执政者,不要让国家还像过去那样盲目行事。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变革中一些现象的深刻忧虑和批判,首句“牵经引礼人谁听”讽刺了那些只知死守古训、不知变通的人;次句“是古非今世共憎”则揭示了这种守旧态度的普遍反感,接下来两句“百国群书争比附,一朝新法忽纷更”反映了当时西方思想涌入、新旧法令更迭的混乱局面,后两句则直接对执政者提出警告,指出国家面临的危机和民力的衰竭,希望他们能明智决策,避免盲目行事。
赏析
这首诗是黄遵宪“诗界革命”主张的代表作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批判精神,诗人通过对比古今、中外,揭示了社会变革中的种种矛盾和问题,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中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既有对现实的深刻剖析,又有对未来的殷切期望,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侵略加剧了国家的危机;国内也掀起了维新变法的浪潮,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新旧思想的冲突、中外文化的碰撞以及政治势力的斗争都使得社会变革充满了曲折和困难,黄遵宪作为一位亲身经历了这些历史事件的诗人和外交家,他深感国家命运的危殆和改革的艰难,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