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端午日
宋·范成大
乙卯重五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忽惊重五无多日,采缕缠筒吊屈平。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成大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官员,他早年仕途不顺,后历任多处官职,晚年退居石湖,致力于文学创作,范成大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田园诗,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译文
端午节这天,山村里的风光特别好,石榴花已经开得繁盛,粽子用草绳捆扎成两个尖角,高高的帽子上插着艾草,按照旧俗,人们忙着储备药材,我这虚弱的身体也学着点上朱砂避邪,忽然发现端午节已近在眼前,于是忙着用五彩丝线缠绕纸筒,来凭吊屈原。
释义
重五:即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榴花忽已繁:石榴花已经开得很多,表示时节已到。
粽包分两髻:粽子用草绳捆扎成两个尖角,形似发髻。
艾束著危冠:高高的帽子上插着艾草,是端午节的习俗。
旧俗方储药:按照旧俗,人们忙着储备药材以防病。
羸躯亦点丹:虚弱的身体也学着点上朱砂避邪。
采缕缠筒吊屈平:用五彩丝线缠绕纸筒,来凭吊屈原。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南宋时期端午节的山村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节日的习俗和氛围,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如石榴花的繁盛,又有对节日习俗的叙述,如包粽子、插艾草、储药、点朱砂等,特别是最后一句“忽惊重五无多日,采缕缠筒吊屈平”,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敬仰,也体现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富有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范成大在端午节期间所作,当时他身处山村,亲身感受到了节日的氛围和习俗,通过这首诗,他表达了对传统节日的热爱和对屈原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和节日习俗,在南宋时期,端午节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龙舟、吃粽子、插艾草等,以表达对屈原的敬仰和纪念,范成大通过这首诗,将这些习俗和氛围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得以窥见南宋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