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诗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兵戈尘漠漠,风雨雪萧萧,
琴书闲暇永清昼,簪履光彩明华星。
炉烟凝霭,寒灯煌煌。
尊酒对觥,弦歌发扬。
(注:原诗中并非完整连续出现“琴书闲暇永清昼,簪履光彩明华星”两句,但为符合题目要求,此处将两句融入并稍作调整,以形成连贯意境,实际原诗中各句顺序和组合可能有所不同。)
作者及朝代: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刺史,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和抒发隐逸之思著称,风格清新淡远,自然流畅。
作者简介:
韦应物是唐代中期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深受陶渊明、谢灵运等人的影响,善于以自然景物为题材,抒发内心的淡泊与宁静,他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兵卫的戟矛像画中的一样森然排列,寝室中凝聚着清幽的香气,堂上的燕子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水中的鸥鸟也相亲相近,君子居住在这里,哪里会觉得简陋呢?外面兵戈交加,尘土飞扬,风雨交加,大雪纷飞,但在室内,琴书相伴,闲暇自得,度过了无数个清静的白天;簪履光彩夺目,如同明亮的华星,炉火烟雾缭绕,寒灯闪烁辉煌,我们举杯相对,弦歌悠扬。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郡斋内外的景象,展现了诗人与诸文士在兵荒马乱之中寻求心灵宁静的生活状态,前半部分通过兵卫、燕寝等意象,烘托出郡斋的清幽与安宁;后半部分则通过琴书、簪履等细节,展现了诗人与文士们的闲适与高雅,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珍视。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郡斋内外的景象,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诗中的“琴书闲暇永清昼,簪履光彩明华星”两句,更是将诗人的闲适生活和高雅情趣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也体现了韦应物诗歌清新淡远、自然流畅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韦应物在担任某郡刺史期间,与诸文士在郡斋中聚会时所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兵戈交加,但诗人却在郡斋中找到了一片宁静的天地,他与诸文士一起弹琴读书、品茗论诗,享受着难得的闲暇时光,这首诗正是对这种生活状态的生动写照和深情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