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词出自唐代诗人罗隐的《炀帝陵》,以下是详细的解析:
诗词原文:
炀帝陵
隋日昏曀东南倾,雷塘风吹草木腥。
龙舟未过江山在,先是欢声后哭声。
作者及朝代:
罗隐(833年-909年),字昭谏,晚唐五代时期诗人、文学家、思想家,他生活在晚唐社会动荡不安的年代,一生怀才不遇,愤世嫉俗,诗文多讽刺现实,故不为当权者所容,遂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
作者简介:
罗隐出身贫寒,但自幼聪颖好学,文思敏捷,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试不第,这使他深感仕途艰难,对社会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罗隐的诗风犀利,语言通俗易懂,常借古讽今,表达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译文:
隋朝的日子如同昏暗的天空向东南倾斜(暗指隋朝末年政治腐败,国势日衰),雷塘(炀帝陵所在地)的风吹过,草木都带有腥味(暗喻炀帝陵的凄凉与悲惨),龙舟还未渡过江山就已经易主(指隋炀帝南巡时国家已经动荡不安),先是百姓的欢声笑语,后来却变成了哭声(反映了隋朝末年百姓生活的悲惨变化)。
释义:
这首诗通过对隋炀帝陵的描绘,反映了隋朝末年的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首句“隋日昏曀东南倾”用象征手法暗示了隋朝的衰落;次句“雷塘风吹草木腥”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渲染了炀帝陵的凄凉氛围;后两句则通过对比手法,揭示了隋朝末年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从欢声笑语到哭声连连,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的苦难。
赏析:
这首诗以隋炀帝陵为背景,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表达了对隋朝末年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的批判,诗人运用象征、对比等手法,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诗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诗人也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罗隐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深感时局的艰难和人民的苦难,他通过这首诗对隋朝末年的历史事件进行反思和批判,旨在唤起人们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思考,这首诗也反映了罗隐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民生疾苦的同情,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学家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