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浣溪沙·红蓼渡头秋正雨
宋·晏几道
红蓼渡头秋正雨,印沙鸥迹自成行,整鬟飘袖野风香。
不语含嚬深浦里,几回愁煞棹船郎,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
作者及朝代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北宋著名词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晏殊第七子,与其父齐名,时称“二晏”,词风婉约,情感细腻,多抒发人生感慨和离愁别绪,有《小山词》传世。
作者简介
晏几道生于官宦世家,自幼聪颖过人,深受其父晏殊影响,对诗词有着深厚的造诣,他一生仕途不顺,晚年家境贫寒,却仍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与追求,他的词作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尤其擅长描绘女性心理和细腻的情感世界,是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红蓼花盛开的渡口,秋雨正绵绵不绝,沙滩上,鸥鸟的足迹自然成行,她整理着发髻,飘动的衣袖散发着野花的香气。
在深深的河湾里,她默默不语,紧锁着眉头,几次让划船的小伙子愁得不行,傍晚时分,她又进入了淮南路,那满山的红树和青山,本该是触发诗情的所在啊。
释义
这首词通过描绘一个女子在秋雨中的渡口边,以及她随后乘船进入淮南路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她深深的思念和愁绪,红蓼、秋雨、沙鸥、红树、青山等自然景物,与女子的形象和情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赏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日雨中的渡口景象,以及女子内心的愁绪,上片通过红蓼、秋雨、沙鸥等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为下片女子的出现做了铺垫,下片则通过女子的形象和情感,进一步深化了词的主题,她默默不语,紧锁眉头,几次让划船的小伙子愁得不行,这种情感的表达,既含蓄又深刻,而“晚来又入淮南路,红树青山合有诗”一句,则将女子的愁绪与周围的自然景物融为一体,使整首词的情感更加深沉、丰富。
创作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背景已难以考证,但从词的内容和情感来看,很可能是词人在某个秋日雨后的渡口边,偶遇一位女子,被她的形象和情感所打动,从而创作出了这首词,词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女子情感的抒发,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人生愁绪的感慨,也反映了词人作为一位婉约词派代表人物,对细腻情感和自然景物的敏锐感知和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