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悯农
朝代:唐代
作者:韦应物
无僧解辍斋厨米,有吏频徵瘦地租。
云水茫茫无处问,稻粱辛苦几时休。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太子侍读、洛阳丞等职,后辞官闲居,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他的诗作风格清新自然,多描写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对后世有一定影响,韦应物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人并称“王孟韦柳”,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没有僧人愿意舍弃斋堂的粮食来帮助农民,却有官吏频繁地征收贫瘠土地上的租税,茫茫云水之间无处诉说苦楚,农民们为稻粱生计的辛劳何时能休止呢?
释义
无僧解辍斋厨米:意指没有僧人愿意放弃自己斋堂的粮食来帮助农民,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无助。
有吏频徵瘦地租:官吏频繁地向农民征收贫瘠土地上的租税,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云水茫茫无处问:形容农民面对困境,无处诉说,无处求助的绝望心情。
稻粱辛苦几时休:农民为生计奔波的辛劳何时能结束,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深刻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与社会的不公,首句“无僧解辍斋厨米”与次句“有吏频徵瘦地租”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后者则揭示了官府的剥削,后两句“云水茫茫无处问,稻粱辛苦几时休”进一步渲染了农民的无奈与绝望,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同情,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韦应物生活在唐代中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负担沉重,生活困苦,韦应物作为一位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深入民间,了解农民的生活状况,对农民的苦难深感同情,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韦应物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通过这首诗,韦应物表达了自己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改革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