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下一句是什么?

春秋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江头落日照平沙

宋·张耒

日淡风斜江上路,芦花也似柳花轻。

萧萧暮雨人归去,半江渔火闹蛙声。

作者及朝代

作者:张耒(1054年—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生于楚州淮阴(今江苏淮安),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张耒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之一,自幼聪颖好学,十三岁能为文,曾受苏轼指点,诗文名重一时,其诗作风格平易近人,语言流畅自然,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译文

夕阳淡淡,微风斜拂,行走在江边的小路上;芦花随风飘舞,轻盈得如同柳絮一般,傍晚时分,细雨萧萧,行人归去;江面上,渔火点点,伴随着阵阵蛙声,显得格外热闹。

释义

日淡风斜:形容夕阳西下时的柔和光线和微风轻拂的景象。

芦花也似柳花轻:通过比喻,将芦花的轻盈与柳花相比,描绘出江边秋日特有的景致。

萧萧暮雨:形容傍晚时分细雨连绵的景象。

半江渔火闹蛙声:渔火点点,蛙声阵阵,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夜晚氛围。

赏析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边秋日傍晚的宁静与生机,首句“日淡风斜江上路”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的江畔画面,为全诗奠定了基调,次句“芦花也似柳花轻”通过比喻,将芦花的轻盈与柳花相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美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后两句“萧萧暮雨人归去,半江渔火闹蛙声”则通过描写傍晚时分细雨连绵、行人归去、渔火点点、蛙声阵阵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江边的宁静与生机,使全诗意境更加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张耒游历或隐居期间,面对江边秋日傍晚的美景,诗人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描绘自然之美的佳作,在北宋时期,文人墨客多喜欢游历山水,寄情于自然之中,以诗酒为伴,抒发内心的情感与感悟,张耒作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自然也不例外,这首诗正是他在游历或隐居期间,面对江边美景,心生感慨,挥毫而就的佳作。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