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声不貣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的解释

风云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共把菖蒲酌茗碗,旧来潭府少人行。

雨声不辍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

作者及朝代

作者:文天祥

朝代:南宋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中状元,后再度授任殿试考官,累迁至刑部尚书,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军攻宋,文天祥上书请诛误国权臣贾似道和董宋臣,建议改立皇太子,但不被采纳,德祐元年(1275年),元军沿长江而下,文天祥罄家财为军资,招勤王兵至5万人,入卫临安,旋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遣将援常州,因淮将张全见危不救而败,退守余杭,旋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赴元军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押解北上途中逃归,次年五月,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年号景炎,任右丞相,景炎二年(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逼他招降坚守崖山的张世杰,乃书《过零丁洋》诗以诉之,崖山破后,被解至元大都,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不辱,遂慷慨殉国。

译文

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处可以吊念英灵。

石榴花如火般绽放应会笑话我,无酒可饮的陶渊明也独自清醒。

众人一起把菖蒲泡在茶碗中,过去潭府里很少有人来往。

雨声不断打扰着三更的美梦,酒力哪能抵挡得住万里的离愁?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端午节时风雨交加、天色晦暗的景象,诗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吊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感叹自己如同无酒可饮的陶渊明,虽然身处困境但仍保持清醒,在众人共饮菖蒲茶的情境中,诗人回忆起过去潭府里人迹罕至的冷清,雨声不断,打扰了他的美梦,而酒力也无法消解他内心的万里离愁。

赏析

这首诗以端午节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诗人的内心感受,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怀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诗中“雨声不辍三更梦,酒力宁禁万里愁?”一句尤为深刻,既表现了诗人对现实困境的无奈,又展现了他对国家未来的深深忧虑,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创作的,当时,南宋朝廷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面临着蒙古军队的严重威胁,文天祥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者,对国家的命运深感忧虑,在端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他无法找到合适的地方吊念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内心充满了无奈和感慨,他创作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