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近虽同三辅重,时平无复五陵豪。出自哪首诗?

梦梦76个月前

诗词原文

长安秋望

唐·赵嘏

云物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地近虽同三辅重,时平无复五陵豪。

作者及朝代

赵嘏,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约大中四年(850年)进士及第,会昌四年(884年)又擢第,仕终渭南尉。

作者简介

赵嘏年少时四处游历,曾寓居长安数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其间与李商隐交谊甚深,他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即李商隐得令狐楚赏识约五年之后,也“得令狐楚知遇”(《唐才子传》),唐武宗会昌四年(884年)参加进士及第,后仕为渭南尉,有《渭南集》三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译文

灰白色的云气在渐渐地消散,长安城中清冷的秋意从凌晨就开始漫延,天空残星点点,大雁南飞越过边塞,长笛声声,有人独倚高楼,篱笆旁紫色菊花半开半合,静悄悄地,水塘中的荷花凋谢,红衣落尽,只留下一片凄清愁苦,虽然这里与京都长安临近,同是“三辅”之地,但时局平定以后,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五陵年少这样的豪侠之士也已不复存在了。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写长安秋日清晨的凄清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往昔繁华不再、英雄豪杰难觅的感慨,诗中“云物凄凉”、“残星几点”、“长笛一声”等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而“篱菊静”、“渚莲愁”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最后两句则直接点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英雄逝去的深深哀叹。

赏析

这首诗在写景中寓含深意,通过秋日清晨的长安景象,寄托了诗人对往昔繁华的怀念和对现实变迁的感慨,诗中“云物凄凉拂曙流”一句,既写出了秋日的清冷,又暗示了时局的动荡不安,而“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两句,则以景写情,通过残星、大雁、长笛、倚楼人等意象,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最后两句“地近虽同三辅重,时平无复五陵豪”则直接点明了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英雄逝去的深深哀叹,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作于赵嘏寓居长安期间,当时的长安虽然仍是唐朝的都城,但经过安史之乱等多次战乱后,已经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辉煌,赵嘏作为一位敏感的诗人,对时局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有着深刻的感受,他在秋日清晨的长安城中,看到眼前的凄凉景象,不禁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充满哀愁与感慨的诗篇,这首诗也反映了赵嘏对英雄豪杰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他对时局变迁的深深忧虑。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