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舟已泊灯火明,小舟犹行闻橹声。下一句是什么?

生辉76个月前

根据您提供的关键词“大舟已泊灯火明,小舟犹行闻橹声”,这两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游金山寺》,以下是诗词原文及各方面的解析:

诗词原文

游金山寺

宋代:苏轼

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

闻道潮头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盘陀,古来出没随涛波。

试登绝顶望乡国,江南烟雨漠漠多。

冷风东来吹我醒,大舟已泊灯火明。

小舟犹行闻橹声,高楼钟鼓何凄清。

遂令壮士心忉怛,欲学斯人隐姓名。

天公连日作阴晦,水行莫辨东西道。

明朝散发弄扁舟,枫叶芦花秋兴长。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书取诸家之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自成一家之言,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画擅画墨竹、怪石、枯木等,题画文字,疏宕有致,自成一格。

译文

我家住在长江源头,做官时又恰好来到长江边上。

听说金山这里潮水有一丈高,即使天寒地冻,沙滩上也还有潮水留下的痕迹。

中泠泉南边的石盘陀,自古以来随着波涛起伏出没。

登上绝顶远望乡国,江南烟雨迷蒙,一片漠漠。

冷风吹醒了我,这时大船已经停泊,灯火通明。

小船还在行驶,橹声不断,高楼上的钟鼓声听起来多么凄清。

这使我心中感到悲伤,真想学那隐士,隐居起来,不问世事。

天公连续几天阴沉,在水上航行难以辨认东西方向。

明天我将散开头发,乘着小舟,在枫叶芦花中欣赏秋天的美景,抒发我的诗兴。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游览金山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如江水、沙痕、石盘陀、烟雨等,又有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如思乡之情、壮志未酬的悲愤、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等,通过对比大舟已泊与小舟犹行,以及高楼钟鼓的凄清,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赏析

这首诗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金山寺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如大舟与小舟、灯火与橹声、高楼钟鼓与内心情感等,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诗人通过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使诗歌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哲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游览金山寺时所作,当时,苏轼正处于仕途不顺、壮志未酬的困境中,内心充满了悲愤和无奈,在游览金山寺时,他看到了大舟已泊、小舟犹行的景象,以及高楼钟鼓的凄清声音,触发了他的内心情感,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

希望以上解析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