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叟一樽迎谷口,蛮童三髻拜溪傍。的意思及出处

梦梦8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即事

唐·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邻叟一樽迎谷口,蛮童三髻拜溪傍。

洒洒风吹雨,泠泠水映扉。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时。

唯有幽人自来去,偏惊远客不思归。

作者及朝代

作者:王维

朝代:唐代

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王维精通诗、书、画、音乐等,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译文

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夕阳相依。

鹤巢筑遍松树枝杈,乡间小路草门很少有人迹。

嫩竹含粉绿似缥缈的烟霞,落红的花瓣凋谢铺满荷池。

邻家老翁手捧一樽美酒相迎于谷口,幼小的蛮童梳着三个小髻跪拜在山溪旁。

山中骤雨潇潇似洒酒,溪边冷风阵阵吹动门扉。

雨后天晴,青苔上涨,绿树环绕,白昼里依然梦意朦胧。

只有隐居山中的人悠然来去,远来的客人惊异不已,流连忘返。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王维在山居时的生活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宁静、清幽与闲适。“邻叟一樽迎谷口,蛮童三髻拜溪傍”两句,生动地描绘了邻里之间的淳朴与和谐,以及山居生活的自然与纯真。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山居时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诗人隐居山中时的寂寞心境,中间四句写诗人山居所见之景,后六句写山居生活的闲适与自得,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幽远,表现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热爱与向往。“邻叟一樽迎谷口,蛮童三髻拜溪傍”两句,通过邻叟与蛮童的形象,展现了山居生活的淳朴与和谐,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创作背景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职务不小,但他仕途坎坷,四十岁后,随着李林甫执政,政治逐渐恶化,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对黑暗现实颇为不满而又无能为力,因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就是他在辋川隐居时所作,通过描绘山居生活的宁静与闲适,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