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媿出山成小草,今知临水羡游鱼。上一句是什么?

小星66个月前

诗词原文

与舍弟华藏院忞君亭咏竹

宋·苏轼

一径萧萧竹,无人共我踌躇。

此君知健否,归去问东庐。

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葱君莫笑。

雪压枝头低复举,风吹叶动声微怒。

昔媿出山成小草,今知临水羡游鱼。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作者及朝代

作者: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译文

一条小径上萧萧竹声,没有人和我一起徘徊,竹子啊,你是否还健康?回去后我要问问东边的茅屋,寒冷的天气里草木都已枯黄凋落,只有竹子依然青翠葱茏,你不要笑话它,大雪压在枝头,竹子依然挺拔,风吹竹叶发出轻微的怒声,过去我惭愧自己出山后只能成为小草,如今才知道在水边羡慕游鱼的自在,如果对着竹子还大嚼特嚼,世间哪里还有“扬州鹤”这样的美事呢?(“扬州鹤”比喻兼得功名富贵与闲逸之趣)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竹子的坚韧不拔和自在逍遥,表达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昔媿出山成小草”一句,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仕途坎坷、未能实现政治抱负的遗憾;“今知临水羡游鱼”则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羡慕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以竹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赞美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萧萧竹声”营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基调,诗人通过对比“草木黄落”与“竹子青葱”,突出了竹子的坚韧不拔和生命力,而“昔媿出山成小草,今知临水羡游鱼”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过去仕途坎坷的遗憾和对现在自由生活的向往。“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一句,以幽默诙谐的方式收束全诗,既表达了对竹子的敬重,又讽刺了那些只知追求物质享受而不懂得欣赏高洁品格的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当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至偏远地区,生活困顿,仕途无望,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坚守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诗中也流露出一种对过去仕途坎坷的遗憾和对现实生活的无奈。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