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园居
唐·白居易
衰病犹烦药石功,
残春终日在园中。
一丛萱草数竿竹,
想得忘忧更有功。
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逝于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被誉为“人民诗人”,白居易的诗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表达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展现了其个人的生活情感和哲学思考。
译文
身体衰弱又染病,还得依赖药物和针灸的功效;
在这即将逝去的春天里,我终日徘徊在园子中。
园里有一丛萱草和几竿竹子,
想来它们对于忘却忧愁更有帮助吧。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白居易在病中于园中修养的情景,首句“衰病犹烦药石功”直接点出了诗人身体状况不佳,需要依赖药物和针灸治疗,次句“残春终日在园中”则展现了诗人因病而得以在园中度过悠闲时光的情景,后两句“一丛萱草数竿竹,想得忘忧更有功”则通过园中的萱草和竹子,寄托了诗人希望通过自然之美来忘却忧愁的心愿。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展现了白居易在病中园居的悠闲生活,诗人通过描绘园中的萱草和竹子,表达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寄托了忘却忧愁的心愿,萱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忘忧,而竹子则代表着坚韧和高洁,诗人巧妙地将这两种意象融入诗中,既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又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
这首诗还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平易通俗的特点,诗人用简单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病中园居的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心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时期,当时他因年老体弱而多病,常常需要依赖药物和针灸治疗,诗人并没有因此消沉沮丧,而是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在园中修养的日子里,他通过观察自然、品味生活,找到了忘却忧愁的方法,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它既是诗人对病中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生活态度的深刻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