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甫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尚东巡。的释义

风云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晋武帝华林园宴

朝代:唐

作者:李商隐

华林满殿艳芳春,红萼紫花风露香。

春色岂关人事改,夷甫诸人骨作尘。

至今黄屋尚东巡,茂陵松柏愁烟月。

秾华偷眼畏人知,暗折双花染袖时。

(注:为便于解析,此处选取了包含关键词的两联及部分相关诗句,全诗较长,此为其节选版。)

作者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擅长律诗、绝句,尤其以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著称,他的诗作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曲折,给人以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联想。

译文

华林园中春色满园,花朵艳丽,红萼紫花散发着风露中的香气,春天的景色哪里会因为人事的变迁而改变呢?夷甫等人早已化为尘土,直到现在,皇帝(指晋武帝)仍然驾着黄屋车向东巡游,而茂陵(暗指晋武帝的陵墓)周围的松柏在烟月之下似乎也在为逝去的帝王忧愁,在那繁花似锦的时候,有人偷偷折下两朵花,生怕被人看见,悄悄地将花染在了衣袖上。

释义

这首诗通过描绘华林园的春色,引出对人事变迁的感慨。“夷甫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尚东巡”两句,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历史循环的深刻认识,夷甫,即王衍,西晋时期的重要官员,以其清谈误国而著称,最终在西晋灭亡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这里用“骨作尘”形容其已死多年,但“至今黄屋尚东巡”则暗示了尽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某些社会现象或统治者的行为却似乎并未改变,依然重复着过去的错误。

赏析

这首诗以华林园的春色为背景,巧妙地融入了诗人对历史、现实和未来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春色岂关人事改”与“夷甫诸人骨作尘,至今黄屋尚东巡”,诗人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沉,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象征和隐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唐时期,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腐败严重,人民生活困苦,李商隐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当时的社会现状深感忧虑和不满,他通过这首诗,借古讽今,表达了对统治者昏庸无能、社会风气败坏的深刻批判,他也通过描绘华林园的春色,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