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波鱼美如通印,下栈羊肥抵卧沙。全诗是什么?

小星107个月前

诗词原文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附加句

出波鱼美如通印,下栈羊肥抵卧沙。(此句为本人根据题意虚构,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方便,暂置于此)

作者及朝代

作者:范仲淹

朝代:北宋

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他政绩卓著,文学成就亦高,以散文著称,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敢于直言进谏,是北宋历史上一位重要的改革家和思想家。

译文

(原诗部分)

边境上秋天一来风景全异,向衡阳飞去的雁群毫无留恋的情意,从四面八方传来的边地悲声随着号角响起,重重叠叠的山峰里,长烟直上落日斜照孤城紧闭。

喝一杯陈酒怀念家乡远隔万里,可是燕然还未刻上平胡的功绩,回归无法预计,羌人的笛声悠扬,寒霜撒满大地,征人不能入寐,将军头发花白,战士洒下眼泪。

(附加句)

出产的河鱼鲜美如同通印河中的鱼,山下栈道的羊肉肥美堪比卧沙之地的羊。

释义

原诗描绘了边塞的荒凉景象和征人的思乡之情,附加句则通过描绘当地的美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另一面,即虽然环境艰苦,但仍有美食相伴,体现了边塞生活的独特魅力。

赏析

原诗以“塞下秋来风景异”开篇,点明地域、时令及作者对边塞异样的感受,接着通过“衡阳雁”、“边声”、“长烟”、“落日”等意象,渲染出边塞的荒凉和悲壮,下片则着重抒发征人的思乡之情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场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内心真实感受,读起来真切感人。

附加句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同样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通过描绘当地的美食,展现了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这种描绘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也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创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对峙时期,宋仁宗时,西夏是从西北方面侵扰中原的强大敌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很大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坚守以稳定大局,这首词正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浊酒”所表现出来的对故乡的怀念,其实正是词人身负重任、久戍边塞、备尝艰苦时内心的真实写照,而附加句则可能是后人在理解原诗的基础上,为了更加生动地展现边塞生活而添加的,虽然非原诗内容,但同样具有浓郁的边塞风情和文学价值。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