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病中思
朝代:清代
作者:顾炎武
草径江村人迹绝,白头病卧一书生。
可怜寂寞荒江外,月照寒沙独雁鸣。
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学识渊博,在经学、史学、音韵、小学、金石考古、方志舆地以及诗文诸学上,都有较深造诣,尤以考据见长,开启了清代朴学风气,其学术著作《日知录》在清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译文
荒草覆盖的小径通向江边的村落,那里已经没有了人的踪迹,一个白头书生因病卧床不起,孤独地躺在那里,在这荒凉的江边,他感到无比的寂寞,只有月光照耀着寒冷的沙滩,伴随着一只孤雁的哀鸣。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病中孤独、寂寞的情景,首句“草径江村人迹绝”通过描绘荒草覆盖的小径和江边的村落,营造出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次句“白头病卧一书生”则直接点出诗人的身份和状态,一个白头书生因病卧床,更加突出了他的孤独和无助,后两句“可怜寂寞荒江外,月照寒沙独雁鸣”则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寂寞和凄凉,月光照耀下的寒冷沙滩和孤雁的哀鸣,都成为了诗人内心孤独和寂寞的象征。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病中的孤独和寂寞,诗人通过描绘荒草、小径、村落、月光、沙滩和孤雁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荒凉、寂静的氛围,从而更加突出了自己的孤独和无助,诗人也通过“白头病卧一书生”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学问和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坚定态度,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顾炎武在晚年时期创作的,当时,他身处乱世,国家动荡不安,自己又因为年老多病而卧床不起,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深感孤独和寂寞,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心境,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遭遇和感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顾炎武在困境中依然坚守信念的坚定态度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