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出自哪首诗?

梦梦10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耕读

朝代:清代

作者:姚鼐

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

但愿儿孙还朴厚,力耕勤学守家风。

作者简介

姚鼐(1731年—1815年),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安徽桐城人,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书院、江南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培养了一大批学人弟子,姚鼐治学以经为主,兼及子史、诗文,他文宗韩愈,兼取欧阳修、曾巩,反对桐城派后学只重格律不重义理、词章的倾向,提出义理、词章、考据三者不可偏废的理论,为桐城派散文的发展开拓了新的道路,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译文

为了生计贫穷而出仕做官,辞官之后又回归农耕生活,这样的生活方式在两百年来代代相传,没有改变,只希望儿孙们能够保持淳朴厚道的品质,努力耕作,勤奋学习,坚守家族的传统和风气。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家族世代生活方式的感慨和期望,首句“为贫出仕退为农”揭示了古代士人因贫穷而出仕做官,辞官后又回归农耕的普遍现象,次句“二百年来世世同”则强调了这种生活方式的传承性和稳定性,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儿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保持家族的优良传统,勤奋劳作,努力学习,以维护家族的风气和荣誉。

赏析

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表达了诗人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深刻认识,诗人通过描绘家族世代的生活方式,展现了古代士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诗人也表达了对儿孙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家族的传统和风气,保持淳朴厚道的品质,这种对家族传统的坚守和传承,体现了诗人对家族荣誉和责任的重视。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的家族历史和个人经历有关,姚鼐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中有多位官员和学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家族的兴衰,诗人可能感受到了家族传统的传承和坚守的重要性,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家族历史和传统的感慨和期望,希望儿孙们能够继承家族的传统和风气,保持家族的荣誉和责任,这首诗也反映了古代士人对生活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认识,以及对家族荣誉和责任的重视。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