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杂感
朝代:清代
作者:黄遵宪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啮雪吞毡心事苦,未能剧论希扪虱,且复长歌学叩辕。
凭栏惆怅欲销魂。
作者简介
黄遵宪(1848年-1905年),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梅州人,晚清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早年曾赴日留学,后历任驻日、英、美等国使馆参赞,是晚清倡导诗界革命的最重要人物之一,黄遵宪的诗作反映了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被誉为“诗史”。
译文
每一寸河山都如同黄金般珍贵,面对国土的分裂与破碎,谁能承担起这恢复的重任?杜鹃鸟声声悲啼,如同在为国家担忧而流泪,精卫鸟不停地衔木石填海,其意志坚定无比,苏武在北海牧羊,吞毡啮雪,历经千辛万苦,而我如今却未能像古人那样慷慨激昂地谈论国家大事,只能暂且学习那些车夫,长歌一曲,抒发心中的愤懑,独自凭栏远眺,心中满是惆怅,几乎要魂飞魄散。
释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山河破碎、分裂割据的深深忧虑,以及自己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的无奈与苦闷,诗中通过杜鹃、精卫等意象,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也流露出诗人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和孤独感。
赏析
“未能剧论希扪虱,且复长歌学叩辕”这两句诗,是诗人在表达自己虽有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志,但在现实面前却感到无力施展的无奈,诗人以“未能剧论希扪虱”自谦,表示自己不能像古代贤士那样在谈论国家大事时慷慨激昂,甚至能像王猛那样在扪虱而谈中展现非凡的才智和胆略,而“且复长歌学叩辕”则表达了诗人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奈选择——只能暂且学习那些车夫,长歌一曲,以抒发心中的愤懑和不平,这种自嘲与无奈,更凸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无力改变的痛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晚清时期,当时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国内,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家分裂割据;国外,列强环伺,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黄遵宪作为一位有识之士,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忧虑,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山河破碎的深深忧虑,以及自己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的无奈与苦闷,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期望和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