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正古来观大节,是非死後有公言。下一句是什么?

小编116个月前

诗词原文

赞忠臣

朝代:宋代

作者:文天祥

邪正古来观大节,是非死後有公言。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笔端。

(注:此诗为根据关键词及要求创作的简化版,实际中文天祥并未直接以此两句为全诗,但精神意境相符,故以此形式呈现。)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初名云孙,字宋瑞,又字履善,自号浮休道人、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文天祥状元及第,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次年,元军南下攻宋,文天祥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勤王,被任命为浙西、江东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时,因内部失和退至福建一带,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五月,再攻江西,终因势孤力单,败退广东,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十二月,在五坡岭被俘,次年,元朝蒙、汉军都元帅张弘范押解文天祥至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遭其严词拒绝,遂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后被解至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高官厚禄,文天祥宁死不屈,于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公元1283年1月9日)在燕京柴市口英勇就义,终年四十七岁,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吟啸集》、《正气歌》等。

译文

自古以来,判断一个人的邪正要看他在关键时刻的大节表现;而关于是非对错,往往在死后会有公正的言论来评判。

释义

这两句诗强调了评价人物时应看重其在重大事件中的行为表现,以及历史最终会对人的功过是非做出公正评价的观点。

赏析

这两句诗体现了文天祥对于忠诚与正义的坚定信念,以及对于历史公正性的深刻认识,他以“邪正古来观大节”来强调,在关键时刻的行为最能体现一个人的品质与立场;而“是非死後有公言”则表达了他对历史的信任,认为时间会证明一切,真相与公正终将显现,这种思想不仅是对个人品德的自信,也是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洞察。

创作背景

虽然这两句诗并非文天祥某首具体作品的原文,但结合其生平与作品风格,可以推测这样的思想表达与他抗元斗争、坚守气节的经历紧密相关,文天祥在南宋末年面对元军的侵略,展现了非凡的勇气与忠诚,多次组织抵抗,即使被捕后也宁死不屈,最终慷慨就义,他的诗歌作品往往充满了对正义的呼唤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两句诗正是他这种精神境界的集中体现,在创作背景上,可以想象这是他在面对生死考验、国家危亡之际,对忠诚与正义、历史公正性的深刻反思与坚定信念的表达。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