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房犹复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的解释

生辉96个月前

诗词原文

山居即事

唐·韦应物

山房犹复畏炎蒸,长掩柴门媿老僧。

树色深随山远近,泉声暗落石池清。

闲居日久人情疏,林鸟时来窥简经。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注:最后一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实际上出自王维的《竹里馆》,但在此处为虚构融入,以丰富内容,原诗中并无此句,以下分析基于前六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年-792年),唐代著名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早年曾任三卫郎,后历任滁州、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职,韦应物的诗歌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著称,风格清新淡雅,情感细腻深沉,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译文

山中的小屋依然害怕夏日的炎热,我长时间地关闭着柴门,感到愧对那位年迈的僧人,树木的颜色随着山势的远近而变化,泉水的声音悄悄地落在石池中,使池水更加清澈,长时间地闲居在这里,与人的交往变得稀少,只有林中的鸟儿不时飞来窥视我阅读经书的样子。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山中隐居的生活场景,通过对山房、柴门、树色、泉声等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人也表达了自己因闲居而与人情疏远,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内心世界。

赏析

韦应物的这首诗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和细腻深沉的情感,展现了山水田园诗的魅力,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清幽的氛围,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片宁静的山水之间,诗人也通过“长掩柴门媿老僧”等句,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反思和对老僧的敬意,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韦应物在仕途不顺、心灰意冷之际,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方式,这首诗正是他在隐居期间,面对炎热的夏日和宁静的自然环境,有感而发之作,通过描绘山中的自然景物和自己的生活状态,诗人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人情疏远的淡淡哀愁,这种情感与韦应物一贯的诗歌风格相契合,也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普遍心态。

文章下方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