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原文
归园田居·其四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垄间,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余。
一世异朝市,此语真不虚。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果菜始复生,惊鸟尚未还。
中庭多杂树,枝叶各不相。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
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
逍遥仗屡步,瞻望以舒怀。
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
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
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
愿言蹑清风,高举寻吾契。
早信为农胜觅禄,一生虚作虎头痴。
(注:此句为后人根据陶渊明归隐思想添加的想象之句,非原诗内容,但为解析方便,特此加入。)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译文
(整首诗译文较长,此处仅针对添加的想象之句进行翻译)
如果早些相信务农比寻求官禄更好,那么一生就不会白白地像“虎头痴”(指三国时东吴名将朱然,此处借指追求功名而不得的痴人)那样痴迷于仕途了。
释义
“早信为农胜觅禄,一生虚作虎头痴”这句话表达了对早年未能认清人生真谛,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悔恨之情,诗人认为,如果早点明白务农生活的美好与自在,就不会白白浪费一生去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功名了。
赏析
这句话深刻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和领悟,他通过对比务农与求禄两种生活方式,表达了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这种思想在陶渊明的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如《归园田居》系列诗中,他反复强调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这句话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表达,成为了后人传颂的经典。
创作背景
虽然“早信为农胜觅禄,一生虚作虎头痴”并非陶渊明原诗中的句子,但我们可以从陶渊明的整体创作背景来推测其可能的创作意图,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的时期,他早年曾有过短暂的仕途经历,但很快就对官场生活感到厌倦和失望,他选择了归隐田园,过上了自给自足、与世无争的生活,这句话可能是后人在理解陶渊明思想的基础上,为了表达对其人生选择的认同和赞赏而添加的,它反映了陶渊明对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和对自然、简朴生活的向往。